景區創A與廁所評定標準-旅游廁所的布局原則
國家5A級景區評定標準:
• 廁所 65分
- 要求景區提供廁所布點圖。
- 位置合理。位置相對隱蔽,但易于尋找,方便到達。
- 數量充足。廁所總量達到旺季日均游客接待量的5‰以上。
- 若固定廁位不能滿足高峰期需求,設流動廁所。
- 廁所使用水沖或生態廁所的比例達100%。
- 設殘疾人廁位。
- 廁所設備潔具質量較好,要求隔板與門均有。主要游覽場所的廁所應具備盥洗設施(水龍頭)、掛衣鉤、衛生紙、皂液、面鏡、干手設備、煙缸等設施且實用有效。
- 廁所內部有文化氛圍,廁所內根據景區特點進行裝飾布置。廁所外觀、色彩、造型與景觀環境協調。
- 游客集中場所的廁所有專人提供服務。
- 三星級以上廁所達100%。廁所無異味,地面無穢物。
國家4A級景區評定標準:
公共廁所布局合理,數量能滿足需要,標識醒目美觀,建筑造型與景觀環境相協調。所有廁所具備水沖、盥洗、通風設備,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沖生態廁所。廁所管理完善,潔具潔凈、無污垢、無堵塞。室內整潔。
間距設置
我們認為:旅游廁所的間距根據景區類型、面積、游客量、路線路況、游客年齡段占比、平均速度等因素在300m至800m之間選擇。
其中:人流量大的古鎮等類型景點廁所間距:300~500m為宜;人流量小的風景區等路線上的廁所間距:500~800m為宜。
- 《景區公廁人性化設計探討》正常人體的生理排泄特征:當人產生便急感的時候,能夠忍受的時間約為7-15分鐘。換言之,當人一旦產生便急感,必須在7-15分鐘時間內找到廁所,否則就會發生令人尷尬的情況,傷及游客的自尊。這種生理需求因人而異,并無固定的規律。景區公廁須均勻分布于旅游區的各功能區,彼此間距離以200m至500m為宜,其服務半徑應不大于500m。
- 《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1987》主要繁華街道公共廁所之間的距離宜為300~500m,流動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,一般街道公廁之間的距離約750~1000m為宜;居民區的公共廁所服務范圍:未改造的老居民區為100~150m,新建居民區為300~500m?!冻鞘协h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》 GB 50337公共設施用地廁所間距300~500m,主次干道間距500~800m。
- 《旅游廁所布局初探》張述林:旅游廁所的布置,不應妨礙風景,同時又須易于尋覓,突出方便性和可達性。因此,須均勻分布于旅游區的各功能區,彼此間距離以200m至500m為宜,其服務半徑最好不大于500m,且應有鮮明的標志, 以示游人。
- 《優化旅游景區廁所建設的建議》王賓梅:服務半徑,即廁所的間距問題。應根據老人及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生理狀況和步行速度來計算,服務半徑不宜超過300米。
布局原則
旅游廁所的布局原則:
-
間距人性化
根據景區面積、游客量、旅行路況、游客年齡段占比、平均速度等因素,旅游廁所的間距:人流量大的古鎮等類型景點廁所間距:300~500m為宜;
人流量小的風景區等路線上的廁所間距:500~800m為宜。 -
便器分布與游人分布匹配
游人在景區的分布熱度不是一樣的,逗留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,廁所便器分布應經過計算與游人分布匹配。景區出入口必設,而且便器數量多。風景節點根據游客量、逗留時間設置,便器數相應減少。旅游路線按距離、游客量設置,便器數最少。
-
易于尋找
旅游廁所的布置,不應妨礙風景,同時又須易于尋覓,突出方便性和可達性,距游道20-30m為宜。在主要路線設置醒目的衛生間指示牌,同時設置廁所距離的標示牌,突出游客體驗性。
-
隱蔽性
不影響主景點的游覽觀光效果,不影響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整體性。在其布局時,宜“ 靠邊” 布置,靠墻邊、山石邊、假山邊、樹林邊、路邊等,隱蔽在綠蔭叢中。
-
無環境污染
保護水源邊要慎重設置。注意常年風向,以及小地形對氣流方向影響。